【录】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全网共鸣,敦煌文物回家唤醒了什么?
敦煌遗书拍摄的幕后花絮视频
也登上抖音热榜
1647万人关注着背后的故事
在快手热榜上
1000万人关注把敦煌飞天带回家
十几万条评论
让文物回家是出现最多的声音
这部深圳青年原创作品敦煌遗书
讲述了敦煌文物拟人化回归的故事
把藏于大洋彼岸的敦煌艺术
展示在世人面前
让更多人能够有机会
触摸到辉煌文化千年跳动的脉搏
敦煌遗书
妞妞妞化身敦煌飞天
以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
敦煌文物为故事背景
讲述流失的文物飞天
从海外跨越1万公里回到了敦煌
片我要回家的呼声
让无数网友泪奔
不少观众表示
看后心情久久不能静
导演斜杠玩家吉叔说
希望通过影像与故事的融合
让跨越时空回归的文物
如同流浪的子女踏上了回家的路
回到故乡与兄弟姐妹重聚
一起在沙漠上高燃齐舞
再现了历史文物的壮丽画卷
流失大英博物馆文物回家的故事
登上各大网络台热搜的同时
也被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视网
等各大媒体报道评论
敦煌遗书的拍摄
历时6个月,横穿欧亚大陆
以敦煌壁画上的飞天视角
代文物发出了我想回家的心声
视频发出后也引发了社交台大量互动
相关话题的创作
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没有一个人
能笑着从大英博物馆里走出
当三人行制作团队跨越了1万公里
到大英博物馆
看到那些被岁月剥离的珍宝
被迫离开故土
切身地体会了失落与悲痛
有人说
最好的文物不在故宫
而在大英博物馆
当我在大英博物馆看到
我们视若珍宝的文物
拥挤地陈列在柜子里
只有一个编号时
我忍不住哭了
敦煌遗书女主演妞妞妞
在敦煌为团深圳市委红树林杂志社举办的
课本里的夏天研学夏令营
做创作分享时动情说道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文物
全网热议关注背后
敦煌遗书里文物的这次回家
究竟唤醒了什么?
在大英博物馆的文物究竟有多少?
2.3万件,这仅仅是公开的数据。而据相关分析,该馆实际馆藏文物至少超过20万件,是收藏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官网的藏品专题。
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到唐宋书画瓷器元代青花明清金玉制品,大英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几乎囊括了所有的类别,跨越了整个历史。
▲大英博物馆馆藏明代琉璃砖。
离谱的是,还有人觉得文物在大英博物馆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事实是这样吗?
不少去过大英博物馆的网友都深切感受道没有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不同于内精品文物,能拥有独立展柜的待遇,大英博物馆里的文物实在是太多了,多到它们只能挤在一起,仿佛这里不是一个博物馆,而是买卖餐具的橱窗。
还有些文物别说玻璃柜了,连个隔离藏品与观众的栏杆也没有,谁都可以上手摸一下。在石壁上涂鸦掰掉雕塑手指打碎瓷器等事情时有发生。
甚至段时间,大英博物馆还发生了严重的文物失窃事件,2000件文物不翼而飞。短短三十年间,这已经是第六次失窃。
▲大英博物馆的声明。图片源大英博物馆网站截图
我们视若珍宝的文物,经受如此对待,这很难不让人感到悲哀。
本是自己家里的宝贝,却只能买票到别人的家里看,别人还不珍惜。那些穿越千年的珍贵文物,像不要钱一样随意摆放出,任谁看了,都会有一种强烈的落差与无力感。
那是一种震撼与悲愤的交融,是无法言说的伤痛。
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那句回家一定是同的呼唤。
正如北京故宫博物前长单霁翔所说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严。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样流失海外,就没有尊严。
逃出大英博物馆话题爆火的背后,是所有人同的心声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
从1949年至今,我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各种方式追索流失文物,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文物的回归。
▲2022年1月20日,漂泊海外158年的圆明园藏品虎鎣,首次在家博物馆展出。
2014年青铜器皿天全方罍器身回家,2018年西青铜虎鎣抵乡,2020年流失整整160年的马首铜像正式归藏圆明园文载于物,族髓附间。
回归之路展现了民族复兴的历程,更见证了华儿女守护文化基因的坚定。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需要记载的,而这些文物则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注脚。
去年,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提问博物馆让你感到最震惊的一件文物是什么?
高赞答案大英博物馆一个角落里的一个石枕,上面写着‘家永安’。而‘家永安’这四个字放在枕头上的含义,可能只有我们人才懂。
一声声呐喊,一句句期盼,敦煌漫舞的背后是对家永安的无限追求,敦煌遗书的逻辑叙事也因此打动着无数人,唤醒了蕴藏在我们每一个细胞里的文化基因。
文化的血液不会因为在海外而变质,运强则文化兴,惟愿流落在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家永安是我们所有人的期盼。
无论流年如何更替,文物的归之梦从未熄灭。它们曾是我们的,也将是我们的。因为在心灵深处,它们已经回归故土。
End
编辑钟玲
审校李漫
审核刘昊
源视网环球网青团长安街知事视觉志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